关于转发西安市科技局《关于开展2026年度市级“技术攻关专项”科技计划项目入库储备的通知》的通知(学校截止时间11月3日)

各有关单位:

根据西安市科技局通知,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创新赋能产业能力,增强科技经济效益,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支撑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就开展2026年度市级“技术攻关专项”科技计划项目入库储备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政策依据

按照《西安市科技计划体系改革优化方案》(市政办发〔2025〕33 号)、《西安市支持科技企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2025-2027 年)》(市政办发〔2025〕35 号)、《西安市促进成果转化优化创新生态若干措施(2025-2027 年)》(市政办发〔2025〕36 号)、《西安市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市政办发〔2025〕63号)等政策,开展项目入库储备工作。

二、计划体系

(一)社会民生领域技术攻关专题

前资助类:农业关键技术攻关重点项目、医学研究项目、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项目。

三、入库程序

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实行常态化入库储备,本次集中入库储备时间为2025年10月14日—11月3日(另行发布的项目入库时间另行通知)。

(一)线上填报。各类项目须通过“西安市科技政策服务综合管理系统”(网址:https://data.xast.cn),注册登录后线上填报入库储备信息。

(二)形式审查。填报完成后,涉及推荐单位的(如:区县、开发区科技管理部门,项目归口管理单位等),由推荐单位在管理系统初审通过后提交市科技局审查,并出具正式纸质推荐函和项目汇总表,报送至市科技局业务主管处室。其他项目通过管理系统直接提交市科技局审查。

(三)动态储备。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实行“储备库—项目库”双库管理模式。形式审查合格的项目纳入储备库,储备库项目通过评审论证及有关程序确认立项后,纳入项目库。

(四)资料报送。立项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在管理系统下载《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及有关附件,打印盖章并装订成册,一式两份报送至欧冠官方网站科技处计划项目科。未立项项目,无须报送项目纸质材料。

四、入库要求

(一)项目申报单位须符合《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应当具有实施项目的基础条件和保障能力,诚信守法,具有良好的社会信用、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财务会计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制度。

(二)项目负责人须为项目申报单位正式在职人员,应当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推广“校招共用”“双导师制”引才育才模式,企业、高校互聘的“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非正式在职人员,提交聘书及关系隶属单位出具的相关文件等证明资料,且保证项目执行期内能在项目申报单位工作的,可在申报单位牵头申报项目。

(三)同一项目不得多头、重复申报;同一项目负责人只能牵头申报一项前资助项目,承担未验收项目的不得重新申报,确保科研人员有充足时间投入研发工作。“西安市科技政策服务综合管理系统”可自动开展项目查重,如有问题请联系技术人员(咨询电话:86786631)。

(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加大对科技人才支持力度,申报或承担人才类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可再申报或承担一项“创新生态优化专项”的前资助项目。

(五)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须符合西安市科研诚信管理相关要求,自主申报。纳入科技计划失信名单的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在规定期限内不得申报新的项目。

(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高校院所与西安市域内企业联合申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产学研协同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七)项目承担单位或项目负责人要按照《西安市市级财政资助科研项目专利声明制度实施方案》(西市监发〔2025〕15 号)有关要求,认真落实专利声明制度,并对声明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八)市科技局将做好政策咨询和服务工作,严格执行工作纪律,并诚恳接受社会监督和投诉。市科技局未委托任何服务机构提供项目申报服务(监督电话:86786659)。

具体入库要求

一、社会民生领域技术攻关专题

(一)农业关键技术攻关重点项目

支持方向:

1.种业创新

1)优质抗逆宜机收小麦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技术创新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西安优质抗逆宜机收小麦新品种缺乏及良种+良法+良机配套技术急需提升的生产需求,创制水分利用效率高、抗病、抗干热风、抗倒伏的种质新材料4-6份;引进选育优质抗逆宜机收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1-2个,创新配套高产稳产技术模式1套;建立良种繁育基地200亩,小麦新品种繁育推广基地10000亩。(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2)抗逆优质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

研究目标:针对西安抗逆优质高产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缺乏现状,收集国内外抗逆优质高产耐密宜机收玉米种质资源1000份以上,构建核心种质库;选育抗逆优质耐密宜机收夏玉米品种1-2个;建立核心种源基地50亩,制种基地500亩,集成配套高产技术模式1套。(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3)甘薯优良种苗检测与繁育技术集成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甘薯种苗繁育技术不规范、脱毒种苗基地不完善等问题,建立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褪绿矮化病毒、曲叶病毒等甘薯常发病毒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各1套;创新甘薯优良种苗繁育技术规范1套;建立优良脱毒种苗繁育基地100亩,年生产原种薯20kg以上,年繁育优良种苗6000万株以上,带毒种苗控制在0.1%以下。

4全红肉猕猴桃种质创制及特色新品种选育

研究目标:针对猕猴桃生产中美味系绿肉品种占主导,缺乏适合秦岭北麓地貌及小气候特色品种的现状,以研发具有竞争优势的猕猴桃特异种质及栽培品种为目标,挖掘利用抗冻、抗溃疡病的紫果、美味红心等种质资源,通过分子育种与远缘杂交技术,创制兼具全红型果肉、抗冻、抗溃疡病、优质、丰产特性的新种质3-5份;建立特异性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保存种质材料30份;选育适宜秦岭北麓种植的全红肉猕猴桃新品种1个;申请专利1件,发表论文2-3篇。(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5)番茄新种质创制与优质高抗新品种选育

研究目标:针对番茄生产中品种同质化严重、抗逆性弱、品质参差不齐,传统的番茄育种方式周期长、不适应市场及环境变化等问题,利用基因编辑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以快速靶向修饰番茄关键基因、导入优良性状、缩短育种时间,创制新种质材料,选育优质丰产多抗新品种。创制抗病、耐高温、高产新种质材料6-8份;选育抗性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2-3个,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园10亩,申请发明专利1-2件,发表论文1-2篇。(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6)李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应用与新品种选育

研究目标:针对李杏常规育种周期长、成果转化慢、品种权保护难等问题,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进行李杏种质的SLAF-seq分析,构建自主选育品种和国内主栽品种的基因图谱。完成李杏种质SLAF-seq分析100个,建立李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1套;创制特异性新种质5-8个,选育新品种2-3个,申请品种权保护1-2个;新建良种繁育圃10亩,发表论文1-2篇。(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7)樱桃高抗耐贮运品种筛选及高效设施栽培技术集成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西安樱桃生产中缺乏适宜品种、设施栽培技术滞后的问题,引进筛选适合西安气候环境特点的耐贮运、高抗性樱桃新品种3-5个;开展砧木与接穗品种组合评价,筛选出适宜的配套砧木1-2个。优选经济可靠的设施类型,集成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建立品种、技术、设施协同高效的生产体系,制定设施樱桃栽培技术规程1项,建设高效设施樱桃示范园300亩。(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8)设施切花芍药分子设计育种与智能精准栽培技术研发

研究目标:针对切花芍药优良种源缺乏和智能栽培技术不足等问题,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表型组学评价,创制低需冷量、优质高产新种质8-10份,选育新品种2-3个,开发芍药SNP基因分型芯片1套;研发光温智能协同调控与水肥精准管理技术,构建设施芍药高效生产模式,集成切花芍药高效生产技术规程1项;建立示范基地20亩,推广2家以上企业;发表论文2-3篇,申请知识产权1-2项。

9)高效碳汇苗木良种选育与示范推广

研究目标:针对西安地区70万亩绿化苗木产业面临传统品种生态贡献不明显、技术更新慢、生产效益不高等问题,引进高效碳汇林木良种,筛选具有生态价值和碳汇潜力的林木树种,集成设施育苗、基质优化、节水灌溉等新技术,建立良种苗木繁育技术体系。引进高碳汇树种5-6个,登记或审定抗旱、抗虫良种1-2个;制定设施育苗技术规程1项,创新基质配方2-3种,育苗周期缩短15-20天;建立林木育苗基地30亩,繁育种苗10万株,示范推广500亩。

10PIC生猪优良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

研究目标:引进1000PIC L03种母猪,通过持续改良遗传基因、提高饲养管理、改善畜舍环境、加强营养,使母猪的利用年限达3.54年以上,配种受胎率达90%以上,平均每窝产仔数达13.21以上,平均窝产活仔数12.59以上,PSY27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建立服务体系,完善产业帮扶模式,带动村集体发展。(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11)优质、高繁小型白羽肉鸡配套系选育

研究目标:针对目前小型白羽肉鸡生产中种鸡依赖进口、商品鸡苗繁育成本高、生产性能不稳定等问题,以肉鸡祖代、父母代纯系为育种素材,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要性状遗传稳定、自繁能力强的小型白羽肉鸡配套系35个,基础群母系数量不低于2000羽,商品代小型白羽肉鸡比目前市售品种繁育成本降低15%

2.土壤健康

12高温火焰-旋耕耦合技术破解连作障碍关键装备研发与示范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西安市甜瓜、草莓等连作障碍问题突出、生态化治理连作障碍技术薄弱等问题,开发基于高温火焰与旋耕耦合的装备技术来破解这一难题。研发高温火焰-旋耕耦合装备1套并应用,形成设施农业连作障碍治理技术体系1项;发表论文1-2篇,申请发明专利1-2件,建立核心示范区10亩以上,示范推广100亩。(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13)基于根际微生物组靶向调控的果园土壤健康修复技术与绿色生产体系构建

研究目标:针对西安市果园普遍面临的连作障碍加剧、土壤酸化板结、有机质下降、微生态失衡及农残/重金属污染累积等问题,解析猕猴桃-微生物互作机制;研发改土-养根-提质协同技术体系,并据此研发猕猴桃专用生物有机肥1个;建立基于三位一体技术调控下的猕猴桃园有机无机减量精施增效模式1个;建设三位一体果园土壤微生物区系定向调控技术示范基地30亩;发表论文1-2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

14)复垦耕地健康耕层快速构建及保育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目标:针对西安市复垦耕地普遍存在土壤结构破坏、有机质匮乏、养分失衡、污染风险残留及微生物活性低下等问题,系统研发健康耕层快速构建与保育核心关键技术示范应用。针对宅基地、林草地、园地等不同复垦类型,构建1套技术体系;建设3个核心示范区,3年内使耕地质量达到周边平均水平;依据不同复垦地类型,在涉农区县建设动态监测点8个;形成复垦地健康耕层快速构建技术规范1项;开展示范应用面积100亩;发表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15)易腐废弃物高效发酵菌剂创制及快速腐熟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

研究目标:针对叶类蔬菜产生的高水分、低纤维、易腐烂、臭味刺鼻及滋生蚊蝇等废弃物问题,筛选并形成高效发酵菌剂以实现易腐废弃物高效降解,同步研发快速腐熟关键技术及设备。开发集培养、过滤于一体的连续发酵设备1台,填补国内高效微生物腐解菌剂连续发酵设备的空白;开发活性高、实用性强的易腐果蔬发酵菌剂2-4种;申请相关专利1-2项。

16羊肚菌降本增效核心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集成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羊肚菌产业长期存在的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下的产业痛点,深入解析羊肚菌对秸秆等非粮基质的营养吸收与转化机制,构建营养效率评价模型;研发2-3项非粮基质高效处理技术,开发2-3种无小麦营养袋新产品,成本降低50%以上;创建基质改良+生防菌剂+环境调控三位一体杂菌防控体系,防效达90%以上;建立200亩示范基地,辐射推广1000亩;申请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制定企业标准1项,培训技术骨干100余人次。

3.农机装备

17高性能小麦宽幅精量气吹播种机的集成设计与示范推广

研发目标:针对传统小麦平播机播量不匀、播深不一致、耐旱性差等问题,开发智能气吹式精量电驱集排单体控制系统和播种作业监控管理平台1套,研制智能化高性能小麦宽幅精量气吹播种样机1台;申请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1项;推广应用1000亩,推广台数2台,培训技术人员5名,在西安市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个。(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18)高效低成本设施蔬菜育苗全自动精密播种机的研发与推广

研发目标:针对蔬菜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播种时经常存在的漏播问题,研发高性能漏播补播装置1套,开发智能控制系统1套,研制高效低成本设施蔬菜育苗全自动精密播种机1台,播种漏播率≤3%,穴盘播种速度≥500/小时;申请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1项;在西安蔬菜育苗工厂应用推广4台,育苗成本降低20%,示范应用100亩,培训技术人员10人,在西安市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个。(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19)高性能电驱玉米播种机的研发及应用

研发目标:针对传统地轮驱动玉米播种机株距不稳、漏播多、调整复杂等问题,开发电驱玉米播种智慧管理云平台1套,研制高性能(电驱排种排肥+独立仿形)4行玉米精量播种机1台;申请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1项。关中平原作业速度可达每小时8公里,每日有效作业面积大于150亩;株距误差偏差不超过±3厘米,播种深度误差不超过±1厘米;实现亩均节种≥5%、出苗率≥97%;推广应用面积1000亩,推广台数2台,在西安市建立试验示范推广基地2个。(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4.智慧农业

20)无人化鲜切花智慧种植模式的系统化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研发目标:针对基质选择与区域环境适配性不足、水肥浪费、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筛选适用于陕西关中地区的无人化鲜切花智慧种植模式,开发相应智慧管理系统1套,实现单位面积产量较传统种植模式提升25%,优质花率达到80%以上,水肥利用效率提高25%以上,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项目实施后,企业年产值提高20%,单位面积生产成本降低20%;在西安市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个,开展技术培训2次,带动就业300人以上。(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21)基于智慧农业的无人农场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研发目标:针对西安优势果业猕猴桃、葡萄园管理过度依赖人力、智慧农机应用难、信息监测及数据采集不精准等问题,建立面向果园管理需求的智能感知与物联网技术体系1套;研发基于机载多光谱数据的AI作业(水分、病虫害、营养、品质)管理处方生成算法1套;建立数据分析与处方生成平台1个;申请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2项;无人农场亩均管理成本降低20%,节水20%,增产10%;应用推广面积1000亩,在标准化果园建成基于数智化应用场景的无人农场”2个。(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22)智慧耕地环境监测及精准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研发目标:针对传统农业经验种植模式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研发粮食种植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及设备1套,形成全域全周期的农业环境感知体系,增强对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和突发病虫害的预警能力;研发环境精准调控技术1项,精准制定灌溉、施肥和植保方案。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个,实现化肥、农药利用率提升20%,水资源消耗减少30%;应用推广面积1000亩;发表论文3篇以上,申请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2项。

5.植物保护

23)夏玉米穗腐病成灾机理及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目标:针对西安地区夏玉米穗腐病逐年加重、玉米粒中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超标的问题, 研究解析夏玉米穗腐病成灾机理,发表论文1-2篇;开展夏玉米穗腐病防治技术试验,集成综合防控关键技术体系1套,穗腐病发生率降低80%以上;建立防治示范区2-3个,示范面积各500亩,推广面积10000亩。

24)猕猴桃黄化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研究目标:针对当前猕猴桃主产区缺铁黄化病频发,导致果实减产、品质下降、树势早衰等突出问题,开展防治技术及产品研发,系统评价不同猕猴桃砧穗组合对缺铁黄化病的抗性,筛选抗性优良的砧穗组合1-2个,研发防治缺铁黄化病的专用肥料配方1-2个;建立猕猴桃缺铁黄化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制定猕猴桃缺铁黄化病防治技术规程1项;开展技术培训10场次,培训人员500人次,推广应用面积1000亩以上。

25作物白粉病新型杀菌剂研发及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作物白粉病寄主范围广、抗药性强、防治难度大等问题,研发2-3种靶向性强、环境友好的高效杀菌剂;筛选适宜的水基化助剂并优化复配配方;建立1-2套减量增效用药体系,在杀菌剂减量30%条件下防效达到90%以上,施药次数减少20-30%,制定生产标准与配套技术规范;建立核心示范区2-3个,示范面积200亩,辐射推广2万亩。(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26)植物源活性小肽果蔬保鲜剂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猕猴桃、葡萄等果蔬采后易衰老、染菌及不耐贮藏等问题,研发新型植物源活性小肽保鲜剂4-5种,解析保鲜机理并鉴定关键靶点3-5个;申请发明专利1-2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构建配合机械冷藏和气调贮藏的保鲜剂应用技术体系,开展700-1000吨产业化应用示范。

27樱桃树体系统性抗性提升免疫诱抗剂研发及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樱桃流胶病、根腐病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病害,开展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解析与功能菌种筛选,获得4-5株高活性生防菌株;开发具有提高作物抗病性和防病效果的微生物源免疫诱抗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3-4种。构建免疫诱抗剂+调节生长+平衡施肥+合理留果+科学修剪协同应用技术体系。建立示范基地2个,示范面积500亩,示范区病株率降低60%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2项,发表论文1-2篇。(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28)生物质源功能性水溶肥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设施蔬菜种植中土壤退化与养分利用效率降低等问题,筛选适用于本地土壤类型的具有抗菌、固氮、解磷、解钾、促生作用的多功能微生物菌群,系统解析其在改善土壤与提升肥效作用机理;开发生物质源水溶肥产品2-3个,明确田间应用技术参数;构建以生物质源水溶肥为核心的设施蔬菜农药减量技术体系1套,制定企业标准2项,申请发明专利2-3件,发表论文2篇,建立核心示范基地2-3个,示范面积300亩,推广5000亩。(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6.畜禽养殖

29)猪轮状病毒感染新型高效防治产品研发及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规模化养猪场流行的猪轮状病毒,分离鉴定流行毒株3-5株,明确流行毒株的类型和流行特点;筛选获得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纳米抗体1-2株,创制防治猪轮状病毒感染新产品1-2个,申请发明专利1-2项;临床实验用仔猪达500头以上,建立适合规模化养殖场仔猪轮状病毒感染综合防控体系1套。(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30)规模化猪场猪蓝耳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目标:聚焦规模化猪场猪蓝耳病(PRRS)的防控与净化需求,建立规模化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净化技术体系1套,建立企业生产技术规范1套,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3人,示范推广10000头以上,开展行业技术培训3-5次,带动行业增收500万元以上。(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31)兽用抗生素晶型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推广

研究目标:调研明确区域兽药抗生素使用主要类型,针对排名前3位的抗生素建立优势晶型药物综合评价方法1套,建立优势晶型药物制备方法并获得优势晶型2-3种,建立抗生素新晶型制备方法2-5种,制定晶型药物质量控制方案2-4套,申报发明专利1-2项。(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32)奶山羊重要群发营养代谢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规模化奶山羊养殖场酮病等重要群发性营养代谢病早期监测技术缺乏和综合防控技术滞后的难题,建立奶山羊重要群发性营养代谢病早期监测和预警系统1套;创制围产期奶山羊群发性营养代谢病新型预防保健制剂2-3个,申请发明专利2-3项,制定企业标准1件。

33)基于奶山羊瘤胃健康提升乳品质的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奶山羊高精料饲养下瘤胃内环境受损、乳品质变差等问题,解析瘤胃液成分变化及其内环境稳态水平,开发瘤胃健康动态评估技术1-2个,研发提升瘤胃健康和乳品质的调理方案1-2套,筛选提高瘤胃屏障功能的新型制剂2-4种,申请发明专利1-2项,制定标准1-2项。

34)蛋鸡健康养殖新型生物制剂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目标:针对产蛋后期蛋鸡输卵管炎频发、蛋品质量下降等问题,重点优选适配于蛋鸡养殖的新型生物保健制剂2-3个,建立蛋鸡生殖道健康与蛋品质量评价标准及体系1-2项,制定集成基于绿色生物制剂的蛋鸡生殖健康营养调控技术标准1项,建设试验示范推广基地1-2个。

7.农产品深加工

35)羊乳全产业链肉毒梭菌污染传播规律及精准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西安地区羊乳中肉毒梭菌污染风险形成机制不明、快速检测技术灵敏度不足、精准防控技术缺乏等问题,研究肉毒梭菌及其毒素在羊乳生产全链条的分布与消长规律,开发肉毒梭菌及其肉毒毒素快速可视化检测技术和肉毒毒素靶向消除与精准防控技术,建立食源性肉毒梭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模型1-2套,肉毒梭菌及其肉毒素消除与精准防控技术2-3特定检测方法2-3种,发表论文2-3篇,申报发明专利1-2项。

36)益生菌源降糖肽羊乳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示范

研究目标:针对羊乳产品同质化严重,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且药物治疗副作用大的问题,筛选发酵羊乳产降糖肽活性高的功能乳酸菌并进行菌种鉴定,分离纯化和鉴定降糖肽并研究其作用机制。开发富含降糖肽的益生菌发酵羊乳和含降糖肽的益生菌羊奶粉2款,建成生产线1-2条,确定最佳生产工艺1-2个,申请专利2-3件,发表论文2-3篇,制定生产标准2-3个。(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37)提高乳糖酶活性的小分子筛选与乳糖可耐受牛奶产品研发

研究目标:针对乳糖不耐受人群吸收受限、市售低乳糖牛奶口感差、营养价值低等问题,筛选小分子酶激活剂,研究小分子促进乳糖酶活性增强机制,研发乳糖耐受牛奶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示范。筛选出2-3种具有显著增强乳糖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研制乳糖可耐受牛奶生产工艺2-3个(乳糖分解率达到90%以上,保质期6个月以上),建立和完善乳糖可耐受牛奶产品生产线1-2条,申请专利2-3件,制定生产标准2-3个。(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38)功能性稠酒及其副产物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

研究目标:针对稠酒风味-营养组分解析不足、功能性产品加工技术滞后、酒糟高值化利用技术缺失等问题,解析稠酒的功能成分及风味物质组成特征,研发靶向强化的功能性稠酒,提取酒糟中的活性物质并研发深加工产品,推动稠酒产业升级。建立西安主流稠酒品牌风味物质图谱与核心营养数据库1套,开发具有明确功能指向性(如益生、抗氧化、特定营养强化)的稠酒新产品2-3个,确定酒糟高值化利用加工技术1-2套,发表论文2-3篇,申请专利2-3件。(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39)低GI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

研究目标:针对西安特色农产品低 GI 食品加工中适配性技术缺乏、功能因子精准递送技术缺失等问题,建立西安特色杂粮杂豆低GI原料筛选体系,解析谷物蛋白/多糖-肠道菌群互作机制,构建蛋白-多糖协同包埋+结肠靶向释放技术链,开发低GI调脂控糖系列食品。筛选适宜低GI食品开发的西安特色农产品原料2-3种,开发低GI功能食品产品2-3款(GI≤55),建立1条低GI食品中试生产线,发表论文2-3篇,申请专利2-3件,制定标准1-2件。(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40)基于茯茶多糖高附加值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

研究目标:针对茯茶产品附加值低及营养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不清的瓶颈问题,研究茯茶多糖的分离纯化、组成结构和有毒金属离子污染控制工艺,解析茯茶多糖的结合多酚组成特征及其生物活性,评价茯茶多糖营养功能,构建精深加工茯茶多糖的提取技术。建立茯茶多糖的中试提取工艺1套,开发茯茶多糖的有毒金属离子污染控制工艺和技术体系1套,开发茯茶多糖食品配料或原料产品2-3种,制定茯茶多糖配料产品企业标准2-3个,申请发明专利2-3件。(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41)猕猴桃高值化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猕猴桃果实营养丰富、增值利用不够、缺少精深加工产品的问题,利用现代食品加工设备及工艺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猕猴桃精深加工产品。研发新型猕猴桃高端基料产品3-4个,研制生产猕猴桃发酵饮品和速溶粉产品2种,建成加工生产线2条,制定生产技术标准1-2项,申请专利1项,新产品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申报主体:农业企业、高校院所(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单位

入库条件:

1.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与合作单位签订的协议书应有明确的合作内容、任务分工、各自经费投入等条款;自筹资金与申请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 :1

2.限项要求。同一方向,每个法人单位限报一项。

支持方式:前资助。

执行期限:3年。

咨询电话:农村科技与社会发展处  86786647

(二)医学研究项目

支持方向1一般项目

开展各类多发病、常见病临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公共卫生重大传染病领域开展诊断技术、临床药物技术攻关;开展中医药传承创新研究;开展地方病、流行性疾病、慢性疾病、心理健康等公共卫生技术研究。

支持方向2重点项目

1.重大感染性疾病

1)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技术的改进

研究目标:聚焦混合感染、罕见病原体、低载量样本检测难点,开发基于纳米孔测序+AI分型的快速鉴定平台,实现1小时内细菌/病毒/真菌多重精准检测;整合代谢组+免疫荧光的多组学验证体系,解决传统PCR假阴性问题,提升疑难感染诊断率;针对基层场景优化POCT设备,提高临床样本的灵敏度、特异度。建立病原体检测技术标准。

2)针对耐药菌感染的新药研发与临床转化

研究目标:解析多重耐药菌(CRKPMRSA)耐药基因转移、生物膜形成机制,鉴定2-3个新型药物靶点;筛选天然产物、噬菌体裂解酶等,开展体外药敏、动物模型有效性验证;开发老药新用联合方案,评估PK/PD及安全性。建立耐药菌药敏快速检测方法。

2.重大常见神经系统疾病

3)脑肿瘤精准免疫治疗关键技术

研究目标:聚焦脑部恶性脑肿瘤的个体化免疫治疗,涵盖分子机制研究、靶向技术研发及联合治疗策略。推动免疫治疗与放化疗、靶向治疗的协同应用,形成机制靶点治疗康复全链条技术体系等。

4)脑卒中多模态诊疗和全周期干预技术

研究目标:围绕脑卒中诊疗,聚焦多模态数据与智能技术的整合应用。开展脑血管疾病全周期管理,探索全周期干预策略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开展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的靶向药物研发,进行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筛选与早期诊断研究;同时推动AI技术在脑血管疾病预防中的应用,构建诊治-康复一体化评估体系,开发智能交互的主动训练康复系统。

5)神经退行性疾病智能防控技术

研究目标:聚焦神经退行性疾病智能防控技术,旨在整合多源数据与智能手段,构建涵盖早期风险评估、精准监测、干预指导及长期管理的一体化体系。通过推动智能技术在疾病预防、诊断与照护中的应用,促进多学科协同,提升防控效率,助力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减轻疾病负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推动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控模式的优化升级。

3.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

6)重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靶器官损害的分子机制与精准治疗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皮肤病,聚焦组学研究、表观遗传、器官免疫等,筛选介导自身免疫性皮肤病靶器官损害的关键分子,明确其互作调控网络,解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分子机制;结合临床标本或疾病模型,揭示分子机制与临床表型的关联性。基于多组学数据,开发用于早期诊断或靶器官损害风险预测的生物标志物组合。针对关键分子或通路,设计靶向干预方案,从动物层面评估治疗效果,为精准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7)专科疾病数据库和精准诊疗体系构建

研究目标:针对常见、多发性疾病综合防治策略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建立疾病专病数据库,基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转录组学及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揭示常见多发疾病的新机制,筛选新的疾病生物标志物及调控靶点;开展疾病预后判断、重症救治新技术和新方案研究;构建疾病精准诊疗防治体系,制定临床规范或诊疗指南。

4.重大慢性疾病

8基于多模态组学的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反应预测与疗效评价体系构建

研究目标:旨在针对结、直肠癌患者,构建基于多模态组学融合与深度学习的免疫治疗反应预测模型及疗效评价体系。通过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提取多层次、多尺度的生物标志物信息,采用特征选择与融合算法构建高精度预测模型,实现免疫治疗敏感性及疗效的早期判定。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更新的疗效评价体系,结合纵向随访数据,实现对治疗反应的实时监测与评估,形成可在临床推广应用的个体化决策支持工具,以提高免疫治疗的精准性与疗效。

9)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合并反复静脉曲张出血的介入治疗策略

研究目标:建立基于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血管阻塞程度和范围的临床分型,以指导相应的介入手术选择。设定技术成功标准,评估手术成功率、术后再出血率、分流道通畅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等指标,以全面衡量手术效果。通过多模态影像导航技术降低学习曲线,采用标准化临床路径确保手术的可重复性与操作性。建立系统化培训,使操作人员具备足够的技能与经验,以保障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

10)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改善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研究

研究目标:构建压力超负荷和心肌肥厚模型,明确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研究其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分别给与肾上腺素受体激活和敲除,研究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同时利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筛选差异基因表达。对筛选的差异基因,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分析研究,阐明激活改善心衰的分子机制。通过给与选择性的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治疗,证实激动剂对压力负荷心衰和心肌肥厚的治疗作用。

11iPSCs来源的CAR-T底盘T细胞制备技术攻关

研究目标:整合病毒和化学小分子重编程技术诱导iPSC,建立无动物源污染的iPSCs诱导造血干细胞(Induc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iHSCs)体系,结合高通量筛选的piggyBac转座子技术,通过其全基因组覆盖和无偏好性识别,鉴定调控iHSCsT细胞尤其是CD8+ T分化的关键基因,同时对这些关键基因进行干预,以缩短分化周期,提高T细胞的纯度和得率,最终实现T细胞产量的提升。

12)磁珠去除CD19-CD22双靶点CAR-T治疗大B细胞淋巴瘤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前瞻性研究

研究目标:招募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以开展研究,严格筛选符合条件的入组患者,留取基线资料,提前采取患者T淋巴细胞进行CAR-T细胞制备,在实验室去除磁珠时间点优化工艺的方法制备CAR-T细胞,给予患者清淋预处理后回输优化双靶CD19-CD22 CAR-T细胞,输注后进行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分析其总生存率、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期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13)单倍体供者干细胞微移植与脐带血微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疗效对比及机制研究

研究目标:采集移植前后患者外周血及骨髓样本,运用流式细胞术、单细胞测序等技术,分析不同移植组患者免疫细胞亚群动态变化,探究两种微移植技术引发的免疫反应差异及其对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和GVHD的影响。通过RNA测序、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筛选两种微移植后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关键信号通路,明确不同微移植技术调控造血与免疫功能的分子机制。

14)冠脉功能超声无创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围绕冠脉功能超声无创评估开展系统性研究,建立患者队列,运用多模态超声技术解析疾病状态下冠脉与心肌的功能变化,建立提示冠脉血供或功能异常的超声参数或方法,为指导心血管疾病治疗临床决策提供参考。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辅助异常心肌识别,提高超声无创评估的效率及精准度。

5.生殖健康与妇女儿童健康

15)妇科常见内分泌疾病内分泌轴交互紊乱机制与精准干预研究

研究目标:围绕妇科常见内分泌疾病内分泌轴的交互紊乱机制开展系统性研究,建立动物模型及患者队列,运用多组学技术解析神经内分泌信号与代谢因子的协同失衡机制,揭示内分泌轴核心交互失衡对胰岛素抵抗、排卵障碍的协同驱动作用;建立基于轴系紊乱特征的分子分型模型,开发包括神经调控设备、靶向药物及智能监测系统在内的精准干预技术,建立精准干预示范平台。

16)基于多组学技术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微生态靶向调控与精准防治

研究目标:基于多组学技术系统解析过敏患儿微生态特征与免疫互作机制,揭示菌群-宿主互作的关键分子通路,探索靶向智能控释递药技术筛选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益生菌株;通过构建微生态预测模型和开发微生态制剂等创新干预技术,建立基于微生态靶向调控的个性化防治体系。建立标准化儿童过敏队列及生物样本库,鉴定35种核心差异菌群及代谢标志物;阐明微生态失衡与过敏发病的因果关系,推动成果纳入行业疾病防治指南,为临床转化提供循证依据。

17)婴幼儿骨骼发育的精准干预研究

研究目标:围绕婴幼儿骨骼发育的核心环节骨化过程,探究骨骼在粗大运动中的力学刺激与骨化程度的动态关联,研发无辐射、定量化的骨化测评设备,实现骨化中心形态、等参数的精准测量;结合运动发育量表,系统采集婴幼儿骨化与运动发育的多模态数据;解析构建力学-骨化-运动闭环模型,精准干预运动促进骨骼发育;挖掘粗大运动发育的高危因素,形成基于循证医学的诊疗方案。

18)子痫前期型肾病药物治疗分子保护机制与临床转化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子痫前期肾病的核心病理机制及治疗瓶颈,构建细胞损伤模型,探究治疗药物对细胞通透性、黏附功能及分子通路的调控机制;评估治疗药物对血压、肾脏组织病理的改善作用,验证其对纤维化关键因子的抑制效应;通过临床对照试验分析治疗药物母体功能指标变化及母婴结局,优化治疗策略,推动子痫前期肾病防治关口前移。

19)儿童口腔疾病舒适化、标准化与智能化诊疗系统开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聚焦儿童口腔典型疾病,开展系统性技术攻关与诊疗模式创新。构建标准化应急处置流程,结合生物材料改良固定技术,优化牙髓保护与功能修复策略;融合口内三维扫描、多模态影像分析及AI辅助诊断技术,建立早期筛查、风险预测与个体化矫治体系。通过系统开发与临床转化,推动儿童口腔诊疗的舒适化、标准化、智能化。

6.老年人健康

20)老年人健康智能评估系统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老年人健康评估和个性化诊疗需求,开展西安地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队列研究,基于人体多维生理功能评估构建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估标准和技术,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进行有效结合,开发出老年人健康智能评估和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远程处理制订精准化、个体化的干预措施和医疗照护方案,建立老年人健康智能评估和干预的互联网+智慧医疗的新模式。

21)老年高发慢性病智能化管理体系构建

研究目标:整合多模态健康数据,研发针对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等慢性病的风险预测、早期预警及并发症评估模型;构建智能用药决策支持系统,结合个体特征与实时数据提供个性化用药方案;开发远程监测与闭环管理平台,实现监测预警干预评估全流程整合。

22)老年功能衰退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

研究目标:基于肌肉影像学参数、体测数据、血液标志物及认知量表等多模态数据,建立老年肌少症、轻度认知障碍(MCI)的早期筛查模型;研发适用于社区/居家场景的便携评估设备;设计营养运动认知训练综合干预方案,探索共病潜在机制。

7.中医药传承创新

23)“秦药”在防治难治性疾病的创新研究

研究目标:发掘秦药在防治难治性疾病的优势,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和多靶点作用机制,推动临床转化研究。基于中医药传承创新技术,阐明其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切实推动秦药的高质量发展与临床转化。

24)血管老化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医诊疗技术及制剂研发

研究目标:针对衰老导致的血管老化和神经退行性病变引发的老年人群高发疾病,通过临床分析和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实验研究,形成相关疾病中医病因病机理论;通过中医诊疗技术和制剂研发,明确其靶向机制,研制疗效确切的诊疗技术或院内中药制剂。开展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形成相关疾病中医诊疗方案。

25)中医经典名方或特色医院制剂对慢性肾脏病防治的循证医学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中医经典名方或特色医院制剂在慢性肾脏病临床诊疗的优势,开展其对慢性肾脏病防治的循证医学研究。通过数据挖掘与整理,形成对慢性肾脏病有确切疗效的方药数据库和文献证据;开展大样本、多中心临床循证医学研究,形成临床循证证据;并开展作用机制研究,形成经典名方或特色医院制剂的实验证据。

26)面向肿瘤康复的中医辅助治疗系统开发及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融合医药知识图谱与AI技术,建立成分-靶点-通路-疾病关联网络,提升机制解析精度和活性成分高效筛选;构建标准化多模态中医数据库,开发多模态AI诊疗大模型,完成多中心临床验证;推动药食同源资源为核心的经典名方重构与智能产品创新,开发2-3款智能健康产品,初步建立中医AI诊疗技术标准。

27)面向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多阶段语言特征挖掘和针刺干预效应转化研究

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开展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跨阶段语言特征提取与差异分析技术研究,明确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自然语言改变特征,建立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MCI患者针刺疗效评估体系,为针刺疗效语言智能评估体系、优势病临床辅助决策工具及诊疗技术装备研发提供大数据支撑。

8.诊疗装备

28)基于仿生原理的新型无源植入式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构建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个性化、功能化与智能化组织/器官缺损修复与再生的临床治疗体系。面向重大临床组织缺损救治需求,以新型声、光响应可控降解无源医用材料为基础,结合生物3D打印技术,重点突破个性化组织/器官缺损修复与再生功能调控等关键核心技术。通过系统性的临床前模型验证及符合规范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全面评估该技术体系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先进性,为我国开发面向无创/微创器官缺损修复与功能重建的新一代精准高效型高端医疗器械提供核心技术支持。

29)用于感染性骨缺损的多功能植入器械的研发

研究目标通过3D打印技术构建力学性能与骨传导性适配的多孔钛基植入体,实现结构个性化设计;在植入体表面及内部功能化修饰兼具抗菌、免疫调控与促成骨/血管活性的生物涂层,重点研究多组分协同负载、稳定构建与可控释放技术。通过体外及体内实验系统评价植入体在促成骨、血管生成、抗感染及免疫调节等方面的协同效应与作用机制;建立包括影像学、组织学及生物力学评价在内的系统评估体系,综合评价其修复效能及生物安全性,推动临床应用。

30)皮下植入式多模态生理指标监测系统研发

研究目标:围绕植入式多模态生理信号检测系统的临床需求,研究植入式监测芯片制备、生物相容性与长期稳定性、传感与信号处理、多模态信号干扰与校准等关键技术,研制能准确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体温、血糖、乳酸、酮体等多种生理指标的皮下植入式多模态生理指标监测系统,开展临床试验和医疗器械产品注册。

9.临床创新药物

31)慢性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

研究目标: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活性物质筛选、修饰改造和药物合成制备技术,开展新型先导化合物的高效发掘、分子修饰改造、硼中子俘获治疗药物合成、药物剂型改良以及Cart-T细胞疗法等研究,在临床前疾病模型或临床试验中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相关疾病治疗新药的研发提供支撑。

10.医工交叉

32)基于特定物理因子的慢性病诊疗新型医疗器械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建立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物理能量精准调控、多维信息感知融合与智能人机协同等新一代诊疗设备技术体系。聚焦慢性顽固性疾病的临床需求,重点开展基于特定物理因子(如光、声、电、磁等)的神经功能调控、治疗靶区智能识别与三维动态追踪、人工智能辅助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规划、以及高精度机器人辅助执行等关键技术研究。在临床前模型及规范化临床研究中,系统性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与技术先进性,为开发无创/微创、精准、高效的新型国产高端医疗装备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与循证医学证据。

33)基于类器官或芯片模型探究麻醉过程对脑神经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目标:构建基于类器官或芯片模型的麻醉药物作用机制机理研究及针对潜在危害的保护策略技术体系开发。聚焦麻醉相关临床问题,开展类器官或芯片模拟下麻醉药物作用机制机理的精准解析、关键信号分子和通路筛选与毒性作用干预防护策略建立,以及神经保护靶点开发与验证等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类器官、微流芯片、嵌合小鼠等模型的联合应用,系统性揭示麻醉药物对脑神经功能的影响机制,为麻醉方案优化和研发新型麻醉药物或干预手段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与科学依据。

34)小儿微创手术器械及诊疗技术的改进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小儿外科手术特殊性,开发儿童数字手术模拟平台,研制可个性化定制的小儿微创手术器械,适配不同年龄段儿童解剖结构特征;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其在复杂先天性畸形矫正等手术中的实用性与临床价值,推动小儿微创外科技术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构建儿童个体化精准手术解决方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为小儿外科领域带来突破性的技术革新。

35)纳米磁物理-免疫治疗肿瘤新技术

研究目标: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磁场响应型纳米材料,系统揭示其响应磁场产生的物理效应所引发的多重免疫调控机制,并与临床免疫治疗匹配结合,建立消化系统肿瘤物理免疫联合治疗新技术。在临床前肿瘤模型中评估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为后续临床转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36)基于人工智能的残疾修复精准诊疗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精准诊疗领域的创新应用与系统开发,涵盖多维度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实现组织形态学特征的自动识别与克隆性分析,研发适配临床流程的自动化诊断系统;基于特定算法开发自主式手术机器人系统,支持精准智能三维手术规划、自主式精准定位并完成智能化手术操作;利用多模态影像构建疾病诊断与动态评估体系;同时开展医疗设备数据的AI质控研究,推动设备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与规范化管理,并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医学图形的高效识别,全面提升诊疗过程的智能化水平与管理效能。

11.重大急危重症与器官衰竭诊治新策略

37)热射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解析热射病中枢体温调节紊乱、横纹肌溶解、DIC分子机制,鉴定3-5个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构建AI预警模型,预测严重程度;开发物理降温+血液净化+靶向抗炎多模态方案,验证对MODS的阻断效果。建立热射病早期诊断标准,多模态方案使核心体温降低时间明显缩短;重症患者MODS发生率降低30%,死亡率降低15-20%;制定热射病诊疗指南(省级/行业级)1部。

38AI辅助的重症患者的康复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构建重症康复多维度评估体系,开发AI动态监测系统;验证早期康复技术,对ICU-AW的预防效果;解析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失败的神经-呼吸调控机制,开发个性化撤机方案。制定相关共识并推广,开发康复辅助设备。

39)重大急救技术的优化和推广

研究目标:优化心肺复苏技术,开发AI实时反馈系统;改进创伤黄金1小时流程,构建5G+AR远程急救平台;验证ECMOCBP等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创伤救治流程使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降低,出血控制时间缩短;建立重大急救技术培训标准,发布急救技术行业标准。

12.基于多模态特征融合的重大疾病精准诊疗

40)基于全息多模态融合技术的脊柱手术可视化智能化导航策略

研究目标: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系统,深度学习图像分割算法,精准配准并提取脊柱解剖结构,实现亚毫米级定位精度;确保导航路径持续精准,实现动态导航;集成深度学习算法,自动分割病灶、规划手术路径并预警血管神经损伤,实现术前解剖结构分析和手术路径规划的数字化AI辅助决策。打通术前手术路径规划、术中神经根血管可视化与机器人导航的标准化技术链条,使脊柱手术技术更加精确与微创。最终完成全息可视化-多模态数据融合-智能导航决策-机械臂精准操作的多维度交互结合,形成数智脊柱手术决策体系。

41)恶性肺结节多模态风险分层及精准诊疗体系建立

研究目标:通过探索肺结节恶性演进过程中的临床特征和分子机理,挖掘肺结节恶性演进过程中的关键风险指标,建立一套恶性肺结节风险评估的多模态模型,研发创新性的恶性肺结节精准风险评估系统和精准诊疗系统。

42)肿瘤多模态图像边界规划和精准治疗整体策略

研究目标:探究一种创新的肿瘤多模态融合模型;建立一套肿瘤多模态图像边界规划和精准治疗整体策略评估系统或应用技术,并检验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及效能探索优化的药物、技术。

13.职业病防控

43)重金属暴露精准监测与健康风险防控体系构建

研究目标:通过对人体重金属含量调查,建立人体重金属监测网络,加强人体重金属污染防治,构建健康风险防控体系,建立检测全血和尿液中重金属的ICP-MSAAS高灵敏度定量方法。

申报主体:重点项目申报主体为:三级甲等医院、高校院所、企业、市属医疗卫生机构,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一般项目申报主体为:三级甲等医院、市属医疗卫生机构。

入库条件:

1.重点项目中,申报单位或协作单位能承诺为项目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自筹资金与申请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 :1

2.限项要求。重点项目中,高校院所、三甲医院限报5项,同一方向限报1项。一般项目中,综合医院不超过10项,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不超过8项;40岁以下青年人才牵头项目不少于50%

支持方式:前资助。

执行期限:重点项目3年,一般项目2年。

咨询电话:农村科技与社会发展处  86786647

(三)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项目

支持方向1应用示范类

1.养老和助残

1智能康复机器人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康复机器人,帮助老年人进行下肢、上肢协调康复训练,助力老年人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运动功能的闭环康复训练治疗。机器人系统具备下肢髋膝踝关节与上肢系统协调训练能力;具备老年人被动、主动、主被动、健侧带患侧等多种训练模式;具备头部固定功能和自动导航功能,可识别障碍物并进行悬停或避障;具备步态、平衡、认知等评估功能,能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反馈模式,能实现脑卒中、脊髓损伤、帕金森等多种疾病术后康复治疗。完成医疗器械注册证申报的关键性研究,并启动注册流程,并实现示范应用,在本市形成产能。

2)智能护理机器人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护理机器人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安全护理服务。机器人系统具有不少于15个自由度,可辅助老年人就餐、翻身、坐起、行走;具备辅助生命体征检测功能,对心率、体温、呼吸能指标实现测量;实现数据记录云平台,可分析生理指标,对指标异常和跌倒监测异常报警。在西安2家以上养老机构或社区进行示范应用。

3)智能心电衣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研发智能心电衣,通过柔性一体化传感与AI算法,提供多参数实时监测与异常预警。技术指标第三方验证优于同类;社会效益降低跌倒率30%、提升急救率20%;完成样机,完成医疗器械注册证申报的关键性研究,并启动注册流程,进行应用示范应用,并形成产能。

4)智能护膝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护膝产品,实现对老年人膝关节运动状态的实时监测与保护。护膝应具备压力传感、温度调节、力学支撑强度识别等功能;能通过智能算法识收集穿戴护膝的压力分布信息。兼顾异常步态与跌倒风险,并及时发出预警;支持数据无线传输至云端平台,实现长期健康数据追踪与分析;完成医疗器械注册证申报的关键性研究,并启动注册流程,并在社区或养老机构开展示范应用。

5)智能防跌倒预警设备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高龄独居脑梗患者跌倒风险预警需求,研制融合多类可穿戴传感装置的超低功耗智能防跌倒预警设备,能够实现3个以上传感器的协同融合,并构建高质量跨模态数据集;基于人工智能的防跌倒算法设计,实现多模态特征表达与实时精准预测,检测准确率大于等于96%;构建复杂场景风险等级评估机制,如慢坐/弯腰误报抑制,具备输出个体化干预建议的能力;研制可灵活部署的跌倒预警设备,实现超低功耗设计,待机时间大于等于7天;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样机与转化路径,完成2以上康复医疗机构示范部署,并形成产能。

6)智能康复支具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研发智能化、个性化康复支具产品,适用于上肢或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与日常辅助。支具应具备力学支持、运动监测、数据反馈等功能;支持3D打印定制与快速适配,数智技术形成的产品。完成临床有效性验证与产品注册,推动在社区康复中的广泛应用,并形成产能。

7)智能按摩设备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传统残疾人按摩培训精准化和个性化不足等问题,依托先进传感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智能按摩设备。构建人机协同感知系统,实现贴合残疾人操作习惯的感知界面,传感器精度满量程1%;以便携式场景适配为目标实现轻量化智能硬件集成,传感器信号传输稳定性99%;具备解析按、揉、推等核心手法特征的能力,构建标准化手法特征库,识别准确率98%;搭建虚实融合智能互动训练场景,形成操作-矫正-提升学习闭环,语音响应时间0.1秒,全语音导航覆盖100%2个以上按摩医疗机构进行示范部署,并形成产能。

8)智能假肢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研发高仿生、智能控制的假肢系统,适用于上肢或下肢截肢患者。假肢应具备肌电信号识别、动作意图判断、多关节协调控制等功能;支持触觉反馈与自适应学习;完成样机测试与用户体验研究,在西安本地临床机构进行用户测试和反馈,在本市形成产能。

9)养老和助残科技研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

研究目标:面向养老和助残科技产品研发和测试需求,建设具备软硬件研发、工艺开发、产品认证、检测验证、 数据库服务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具备集成传感器、无线组网和应用平台的半实物半仿真开放式、可替换、可拓展的技术验证和产品研发环境。平台有为西安本地企业、科研机构提供服务的具体措施和优惠条款,平台建设方案包含与本地优势科研单位的合作机制。

10)科技助残与养老科技产品展销体验中心

研究目标:建设科技助残与养老科技产品展销体验中心,建成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展示科技助残与养老科技智能产品种类不少于100种,本地研发或本地生产的产品比例不低于30%;搭建线上展销平台,开发配套APP或小程序,实现产品线上展示、销售、咨询、售后服务等功能,上线产品信息完整率达到95%以上,用户注册量达到10万人以上;制定科技助残与养老科技产品适配标准和评估体系,并在引入产品中应用,产品适配准确率达到80%以上;建立双群体测评数据库;探索提供产品租赁、上门安装调试、使用培训、定期维护等一站式服务模式。

2.生态环保

11秦岭生态保护智能防控系统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动态感知与风险防控需求,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和地面传感网络等多源数据获取手段,建立全方位、全天时的生态监测系统;研发多源数据融合技术与智能分析算法,实现生态变化分析、趋势预测及管理决策支持;构建秦岭生态保护智能防控系统,重点开展生态红线巡查、灾害预警和生态损毁评估等关键应用研究;开展应用场景示范。

12秦岭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系统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秦岭峪口地形复杂,易引发短时强降水、山洪、滑坡等气象衍生灾害,开展小型智能化双偏振天气雷达研制,实现对复杂地形及特定区域精细化探测;研制天气雷达设备工作频率为X波段,距离分辨率75m,角度分辨率2.7°,可探测的最小反射率因子(35km处,75m分辨率)为17dBZ,开发通用型气象雷达数据终端软件,实时监测区域内降雨量,并根据地形、流域等地理信息,实现水文灾害预警;开展应用场景示范。

13河湖库环境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复杂地表条件下河湖库环境状况监测难题,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研究遥感数据的噪声抑制、几何校正、多时相配准等预处理方法,优化遥感影像解译方法;结合深度学习和遥感数据特征,构建高精度水体提取模型,构建河湖库水域面积的动态遥感监测技术;开展大坝、库岸、河道等关键区域的形变监测,识别、预测地质灾害隐患,实现河湖库稳定性评估与灾害预警;开展应用场景示范。

14气态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智能管控系统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面向气态污染物超低排放管控需求,耦合采集、检测传感、终端分析等设备,开发颗粒物、VOCs的多污染物秒级采集技术,构建全场景实时监测网络系统;基于机器学习建立污染物浓度预测及扩散模型,研发多污染物协同管控算法,提升智能管控设备联动响应时间及控制率,形成面向不同场景的气态多污染物超低排放全流程智能管控系统;开展应用场景示范。

15高效低能耗CO2吸收剂的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目前碳捕集成本过高问题,开发高性能相变吸收剂,评估相变吸收剂稳定性及循环寿命;设计吸收及解析工艺流程,并对全流程进行模拟研究;搭建中试装置,验证工艺稳定性与经济性,相比商业应用的MEA化学吸收法工艺再生能耗降低40%以上,运行成本降低100/tCO2;开展应用场景示范。

16典型固体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典型固体废弃物资源化高值利用需求,研究固废全量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构建“小试-中试-工业化试验”全流程工艺路线,形成可落地的工艺包;固废中主量元素回收率≥90%,固废减量≥90且处理过程无三废排放;处理1吨固废税前利润≥200元且所得产品质量满足国家或行业相关产品质量标准;开展应用场景示范。

17基于人工智能的产业园区能耗监测及碳排放预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产业园区能耗与碳排放管理需求,搭建园区能耗设备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技术体系和平台,构建高精度碳排放预测模型;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及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园区能耗设备的全面数据接入,建立能耗监测及碳排放“指标库”;利用AI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并优化碳排放指标的数据分析与预测模型,提升碳排放预测准确度;开展应用场景示范。

18建筑光伏光热一体化与氢储能多能互补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利用需求,研究建筑场景下太阳能高效收集、转化、输运和存储技术,研发太阳能与氢储能耦合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能、热能空域时域分配的软件与硬件设备,建立基于建筑太阳能和氢储能的多能互补技术体系;开展应用场景示范。

3.城市管理

19智慧供热综合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传统供热系统中存在的高能耗、低效率问题,利用分布式传感网络实时监测供热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提出面向节能降碳的智能调控模型与精确调控算法;研发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分析技术,提升数据的可用性和管理效率;构建基于物联网的供热系统实时监测与调控平台,依托我市供热管理系统进行应用示范,实现对热源、管网、用户端等关键环节运行数据的全面采集,能源利用率提升20%,碳排放水平降低20%,助力降低供热运行成本20%

20城市排水管网智慧排查诊断与维护管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城市排水管网管道破裂、雨污混接等难点,研究城市排水管网智能检测技术,研发适配无水、满水、淤泥等多样环境的自主导航避障的管道检测机器人;构建管网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缺陷识别、污染源追溯、风险评估与智慧运维管控模块,实现问题自动识别和风险预判;开发智慧化维护管控系统,搭建集数据采集、决策支持和调度管理一体化平台,依托典型场景完成现场测试与应用示范,排查诊断率提升20%以上,关键地域排查诊断率85%以上。

21多服务模式公交-地铁系统协同优化调度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西安市公共交通一体化需求,研究公交-地铁换乘衔接优化、多模式公交线网升级与智能化调度技术,实现公交-地铁系统的多模式服务协同;通过现状分析、乘客需求调研,研发高效换乘方案与多服务模式公交网络;运用AI算法研究公交系统的动态优化和分析验证,提升系统的整体运输效率与乘客满意度,形成“公交+地铁”无缝衔接新模式;开展应用场景示范。

22城市公交行业安全风险预警平台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公共交通安全管理升级需求,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公交驾驶员安全驾驶能力的评估与预警技术;通过分析驾驶员性格特质、驾驶行为习惯、历史违章记录和事故信息等,探究大数据背后的驾驶行为模式,构建精细的驾驶员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精准预测潜在事故风险;研究高危驾驶员群体的预警方法,实现早期干预和抑制事故风险;开展应用场景示范。

23基于车辆车载视频的城市道路事件智能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方向:针对城市道路设施、市容环境和活动情况(如护栏损坏、井盖破损、井盖移位、桥体路面损坏、路基段积水、地面抛洒物、照明系统故障,隧道施工围挡损坏、出店经营、乱堆乱放、占道经营等)识别预警需要,开发基于车辆车载视频大容量视频信息实时采集与存储技术,突破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道路事件智能识别预警技术,研制车载视频信息采集与边缘智能识别装置,结合北斗定位等技术,开展应用场景示范。形成“人工巡检+智能采集”相结合的道路信息采集体系,提升城市道路管理巡检效率,更加高效的发现问题。

24绿化带修剪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绿化带修剪的需求,设计研发自动化修剪机器人;研制车载绿篱检测识别和自动修剪等功能的修剪设备,以及具备自动避障能力、可移动警示桩伸缩能力和自动感知行走能力的机器人,保证养护施工安全;从设计、生产和应用全过程研究,开展应用场景示范。

4.防灾减灾

25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与次生灾害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聚焦震后应急响应能力提升,研发轻量化多载荷无人机集成平台;构建InSAR全域扫描-无人机靶向详查分级协同监测机制,实现1小时内圈定形变区范围(精度90%),无人机形变监测精度达±3cm(水平)/±5cm(高程);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灾情智能解译系统,实现滑坡体与倒塌房屋自动识别准确率85%,形成高效、精准的地震灾害评估与预警能力;开展应用场景示范。

26城市智慧防汛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基于实时雨水情、气象预报和三维地形等多源数据,开发流域洪水预报预警与实时风险分析系统;实现流域洪水实时预报预警和风险动态分析;研发中心城区内涝淹没区域演进分析、山洪预警预报系统等软件产品2个以上,研制预警机、入户报警机等硬件产品不少于2个;在城市中心区域、山洪频发等多区域开展不少于3个应用场景示范。

27智能仿生水陆两栖机器人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索仿生水陆两栖机器人高效推进、环境自适应新机理,开发高效高频率大力矩输出的新型动力驱动单元,实现水陆两栖机器人具备复杂水陆环境适应性与高效机动性研制智能仿生两栖机器人系统静水中/陆地最大速度不小于3kn,水中最大工作深度不小于20m,在水下探测、防汛抢险、应急救援、城市管网巡检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28区域型山洪灾害预报预警智能系统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小流域区域型山洪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瓶颈,耦合卫星探测、气象水文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复杂环境下区域型山洪灾害一体化预报预警监测设备;建立局部地区短时强降雨和气象产品预报新方法,形成山洪灾害监测与预报方案;搭建卫星-气象-水文融合的小流域区域型山洪灾害智能预报预警系统与应用平台;开展应用场景示范。

支持方向2技术攻关类

1.养老和助残

1)智能助行机器人研发

研究目标: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助行机器人。外骨骼机构能实现步行、轮椅、坐站训练三态柔顺切换,并通过人机协同控制算法依据穿戴者主动发力意图按需分配助力力矩;研究运动意图识别方法,融合肌电、力位等多源信号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利用迁移学习适配个体差异,实时解析行走、起立等意图及关节动力学参数;提出强化学习优化的混合阻抗控制框架,依据人机交互力、关节误差与生理信号在线动态调整关节刚度/阻尼参数,协同优化柔顺性(降低冲击)与稳定性(抑制振荡);开发量化康复评估体系;完成临床评估与试用,在本市形成产能。

2智能陪伴机器人研发

研究目标: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陪伴机器人,帮助失语、听障、方言等交流困难的老年人进行日常对话交流、疾病信息理解、身体健康监控、智能陪护控制、深层情感共鸣,为老年人提供沟通顺畅、情感丰富、智能安全的陪伴服务。在西安社区、老年大学、养老院等场所实现应用示范。

3瘫痪康养机器人研发

研究目标:针对瘫痪患者的日常康养需求,研发具备多模态交互与智能护理功能的瘫痪康养机器人。机器人应支持卧床患者的体位变换、按摩促循环、生命体征监测等功能;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人体反馈数据,实现康复动作的精准还原与动态调整;建立异常动作识别与紧急制动机制,确保康复过程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具备语音控制与远程监护能力;实现与医院、家庭护理系统的数据对接;完成样机研制与临床试验,推动产品标准化与规模化应用。

4智能穿戴躯体致残性疾病监测预警设备研发

研究目标:研发集成多模态传感、智能算法与云平台的智能穿戴设备,实现对慢性致残性疾病(如糖尿病并发症、骨质疏松等)的早期识别与预警。设备为柔性传感器,具备无创监测能力,可实现实时风险识别与分级预警,具有低功耗、长续航特性。通过云--端协系统,经由APP或小程序向用户、家属及医护发送警报与健康建议。开展临床验证,完成不少于200例临床案例,确保数据准确率≥95%,高风险事件识别灵敏度≥90%,在西安社区和康复机构进行示范应用。

5智能陪诊仪研发

研究目标:研发院内智能陪诊仪App,具备高精度导诊、自动化医疗流程、多模态适老交互等功能,解决老年人、残障者就医难问题。具备高精度导诊能力,导诊路径准确度不低于95%,导航精度±0.5m;具备接入电子病历能力,病历信息同步率不低于90%;支持陕北、陕南、关中等陕西地区方言类型不低于8类,方言与普通话转译延迟不600ms;支持文本、语音、图片、视频多模态交互且患者就医诉求意图理解准确度不低于85%;具备接入医保系统结算能力;具备机型兼容适配能力。在西安3家以上大型医院部署实现示范应用。

6假肢橡胶基仿生皮肤应用研究

研究目标:弥补当前假肢存在缺少传感、触觉等功能缺失,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橡胶基仿生皮肤组织,模拟生物皮肤的感知与保护功能,将该仿生皮肤用于机械手。具有柔性、弹性及触觉感知能力,能够精准、自适应地抓取各类物体,帮助残疾人实现同环境的交互;研究并制作生物相容性仿生皮肤的方法,使其具有类似生物组织的力学性能,研究材料的抗菌性,提升其生物相容性和耐用性,实现对压力、摩擦力、导热性、物体形状等多模态信息的感知能力,实现传感器信号的采集、放大和传输。实现不同规格仿生皮肤的中试生产, 基于此材料开发新型假肢、矫形器。

7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系统研发

研究目标:研发适用于儿童康复特征的训练系统,构建贴合儿童生理特点的智能训练环境。融合视觉、语音、动作等多模态信号的康复意图感知机制,提升人机交互的自然性与准确性。研发专用于下肢康复的智能执行模块与柔性穿戴式控制技术,实现髋、膝、踝等关节的多自由度协同控制,满足步态训练、多模式运动和肌力强化等多种康复需求。建立训练过程中的生理与行为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体系,实时获取肌电、压力、运动轨迹等关键数据,实现康复过程的动态评估与智能反馈。形成集智能交互、主动辅助、训练评估为一体的下肢康复训练系统样机,并在本市形成产能。

8盲文刻印机研发

研究目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盲文刻印机,并实现产业化。优化盲文刻印路径算法,构建基于模拟路径仿真数据的盲文刻印大模型,大幅提高硬件稳定性与每秒方数(cps)刻印速度;研发长稳定周期多规格送纸机构,实现多克数普通纸张刻印;开发跨模态多音多义汉字转译软件,实现图案、文字、图片、音频媒体汉盲双向精准转译与图文混合排印;搭建云端汉语盲文资源共享平台,开发基于资源共享的端到端盲文资源共享平台。

9面向失语者的个性化智能语音生成设备研发

研究目标:研究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声交互驱动的个性化语音重建系统,帮助中老年人克服因喉癌手术、中风和渐冻症等身体原因导致言语障碍,助力中老年人喉部功能的康复。个性化语音重建系统具备高灵敏度、舒适便携的非侵入式喉部肌电信号采集功能;具备康复人群的连续语音合成、解决语音辅助设备表达不自然、效率低下问题的功能;具备小型化、低功耗的实时语音合成、随身携带与即时交互的功能;具备非侵入、低延迟、个性化的语音输出能力,显著提升失语或发声困难用户的沟通效率与自主表达能力。结合临床康复场景,构建系统化的应用方案,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基本交流功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度。在2个以上医疗机构完成演示验证。

2.生态环保

10城市污泥绿色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城市污泥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需求,研发污泥源头干化脱水技术,将含水率98%以上的城市污泥脱水干化至含水率40%以下,重量减少2/3以上;研发干化污泥高效燃烧技术,实现干化污泥有机组分在火力发电、垃圾焚烧或水泥窑炉中全量焚烧。

11污水新污染物与常规污染物协同削减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污水处理厂“常规污染物指标达标但新污染物残留”的矛盾,研发新污染物与常规污染物协同削减技术,实现常规污染物出水浓度应稳定达到化学需氧量<30 mg/L,总氮<15 mg/L,氨氮<1.5 mg/L,总磷<0.3 mg/L;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去除率>80%;减少化学药剂投加量>30%;实现协同处理工艺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10%-15%

12绿色低碳污水处理工艺及数字孪生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目前污水生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新技术将污染物转化为气体并分离,降低污泥和混合液回流的能耗,实现污水处理厂运行电耗降低20-25%;研发厌氧氨氧化技术,实现剩余污泥产量减小25-30%,温室气体产生量减小20-25%;研发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软件模型,实现污水高效低耗运行及处理效果精准预测,降低运行费用20-25%

13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控制需求,采用机器学习等智能算法解析富营养化的形成机制及驱动因素,建立水体富营养化风险评估体系;研发经济环保的内源磷固定与控制技术,降低成本20%;开发微生物调控、光催化等藻类水华防控技术,藻密度降低30%,并开展应用场景示范。

14活性炭多级分步再生与全量消纳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工业烟气脱硫脱硝排放的废活性炭再生利用与全量消纳技术需求,研发溶液预处理堵塞物精准脱除技术;构建废活性炭除杂后高温热处理活化再生工艺流程,提升再生活性炭低温脱硫脱硝性能;研发再生过程小粒级废活性炭资源化利用技术,避免废活性炭二次污染问题。

3.城市管理

15城市水体污染溯源智能系统及传感硬件研发

研究目标:针对城市水体污染溯源精度低、周期长的问题,系统分析城市水体污染物光谱特征,构建精密指纹图谱,耦合深度学习和机器视觉等技术,研发水体污染源智能识别与溯源算法;开发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水体污染物快速智能传感硬件,建立污染物识别表征智能硬件方法,通过集成构建城市水体污染溯源智能技术及配套硬件设备。

16低空敏感目标多模态空地跨域协同智能感知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复杂低空环境下低慢小飞行器实时监测与区域安全防护问题,采用跨域复合探测模式,研究多模态空地跨域协同智能感知与目标定位技术,提出多模态跨平台协同的自组网方法,构建空地一体化防控体系,突破夜间及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探测局限,实现在暗环境照度不大于0.001lux条件下,典型目标(尺寸:30cm×30cm)探测距离不低于2km,目标定位精度优于10m@2km,具备自组网协同探测能力。

17城市功能富集区施工振动环境评估与隔振控制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西安典型黄土地质条件与复杂城市环境,研究地铁、道路等施工振动源在非均质黄土中的传播规律。基于多源监测与大数据技术,构建施工振动智能预测模型,预测误差控制在±5%以内,实现对医院高精密仪器、文保单位古建筑及文物等敏感目标的风险评估与预警。对比基础隔振、屏障法、主动减振等工况验证方案,振动控制效果提升50%以上,形成适用于黄土地区的施工振动控制设计与决策方法体系,并在典型工程示范应用。

4.防灾减灾

18高阻燃节能保温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高层建筑防火与节能指标要求双重趋严形势下的产品替代需求,研究物理-化学复合发泡工艺,开发高阻燃、高节能效率的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制备关键技术;构建自动化中试生产线,建立工程化应用标准体系。实现产品燃烧性能达A级,导热系数≤0.040 W/(m·K)、体积吸水率≤8%;开展应用场景示范。

19平台协同与机理数据双驱动的智慧交通内涝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智慧交通内涝灾害气象预警问题,研究多平台协同的多源大气观测资料获取与同化方法、高精度气象预报产品生成、机理与数据双驱动的气象灾害精准监测与智能预报,以及气象产品与降水雷达数据融合的城市内涝灾害预报预警,建立智慧交通-内涝灾害气象一体化预报预警系统平台,数据同化利用率达95%以上,极端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20%以上,关键时段预警提前量提升20%

20明城墙遗址振动-降雨耦合损伤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西安明城墙遗址振动-降雨耦合损伤问题,研究二者耦合作用的时空特征,揭示耦合作用下遗址本体及加固措施的损伤演化机制,构建性能劣化解析模型1套,研发交互式预测软件平台1个;研究遗址本体-加固措施的联动破坏机制,建立耦合作用参数、遗址本体及加固措施损伤参数、性能参数等多级映射关系数据库1套,提出 最小干预原则的城墙遗址修缮周期确定方法。

21砖石质古塔损伤识别与数字孪生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研发砖石质古塔损伤识别与数字孪生关键技术,构建融合图像、激光点云、热红外、地质雷达、传感器等多源数据的高精度监测机制,实现古塔外观与内部损伤全面识别,裂缝识别精度达到90%以上;研发基于精细化物理仿真的数字孪生系统,倾斜测量精度优于1/1000;完成古塔结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在西安砖石质古塔应用示范。

申报主体: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

入库条件:

1.应用示范类项目须为企业牵头,自筹资金与申请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2.技术攻关类项目须为产学研联合申报,同一方向,每个法人单位限报一项;自筹资金与申请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支持方式:前资助

执行期限:3年。

咨询电话:农村科技与社会发展处  86786647


未尽事宜,请及时与科技处计划项目科联系。

联系电话:8830 2962,邮箱:likeky@nwu.edu.cn


 


                   科技处

                                       20251016


关于转发西安市科技局《关于开展2026年度市级“创新生态优化专项”科技计划项目入库储备的通》的通知(欧冠截止时间11月3日)

下一篇 >